返回 三国枭雄志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十章 名声的重要性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文心阁]https://wap.wenxingexs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整个长城防线摇摇欲坠,随时都有倾覆之险,北地中段武皋要塞,城下敌军怒涛,城上汉军奋勇杀敌。

    这里云集着鲜卑大部人马,中部鲜卑慕容阙,与弹汗山和连便是要从此南下攻略并州,所以这里的战事比宁北更加惨烈。

    长城武皋关,原属定襄郡,为中部都尉治,地理位置险要,水经注载:顾瞻左右山椒之上,有垣若颓基焉,沿溪亘岭,

    东西无极,荒干水又西南,迳云中城北,萦带长城,背山面泽,以御北狄矣.....

    从此也可以看出,武皋的对于中段防御的重要性,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,守城将领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。

    此时率军驻守武皋的是都尉王雄,城中大概有七千多人的常驻军,加上城关险要到还能支撑一时,只不过城外敌军攻势不断,这点人马早晚会拼光。

    “鲜卑势众,这样下去兄弟们撑不了多久!”

    城楼下敌军铺天盖地,宛若潮水般层层叠叠攻势不停,一名守城校尉韩先面色惨然,他望向身边主帅哀求道:“王将军,看在兄弟们浴血厮杀的份上,求援吧!”

    “将军,求援吧!”

    “将军,不能在犹豫了....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四周将士吩咐进言,鲜卑人的攻势一刻不停,而他们却是孤军镇守。

    战事惨烈,士兵伤亡便是彻底减员,没有补充,而后方除了普通百姓,根本没有增援部队,敌人多势众消耗的起,而他们却不行。

    同样的道理,王雄何尝不明白,但是让他求援,实在有些为难。

    整个北地战火四起,除了并州唐军,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支援他们的军队了,众将的意思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此前唐军入主并州,三番五次的派人招揽,都被他挡回去了,所以说他们与并州根本不是一路人,此时求援对方会搭理他吗。

    似乎是看出王雄的顾虑,副将潘豹也不由上前道:“唇亡齿寒,若是武皋被破,鲜卑人下一步便是进掠并州!”

    “这点道理唐军不可能不明白,此时求援,对方有很大的可能会出兵支援!”

    “可是李屠夫的名声实在是......”

    王雄脸色阴晴,踌躇不决,他想求援,但是一想到对方的名声,心里便是阵阵抵触。

    李屠夫的名声有多恶,他们这些边疆将领也有所耳闻,说句遗臭万年可能有点夸张,但恶名昭著事跑不了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李屠夫名声太恶,所以无论对方三番五次怎么招揽,这些遍地将领,都不卖他的帐,就算对方官职够高,名义上还是直属长官,他们也懒得搭理。

    “将军,不能在犹豫了!”

    眼见王雄踌躇,副将潘豹再一次进言道:“大人就算不为军中兄弟忧,也应该转身看看这北地百姓啊!”

    “我等死则死矣,若边郡数十万百姓陷于胡虏之手,九泉之下如何面见浴血杀敌的将士,如何面见列祖列宗,如何对得起身后父老,我等又于心何安.....”

    “唉..”王雄自然知道胡虏破城的下场,但作为朝廷命官,作为有道之士,让自己去向注定遗臭万年的李屠夫求援,真的难以抉择。

    若是有可能,他甚至不想与对方有丝毫牵扯,甚至避之不及,但现在的情况,唉...

    这个时代,名声很重要,很重要,真的很重要。

    重要的事说一百遍也不嫌多,说到名声,就不得不说一下,这个时代的名、官员、以及孝廉、制度了。

    孝廉和官员选拔有何关系?

    又与名声有个鸟毛的关系?

    你是不是又开始忽悠人了?

    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,州郡举孝廉、秀才,东汉又增加敦朴、有道、贤能、直言、独行、高节、质直、清白等科目,广泛搜罗人才。

    汉代的乡举里选,主要是由地方官保举本地的士人到中央,经考察后授予一定的官职,选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、孝廉、辟除等,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选举制度。

    被推选为孝廉的人,必须符合下列条件:一曰德行高妙,志洁清白;二曰学通行修,经通博士,三曰明达法令,足以决疑,能案章覆问,文中御史;四曰刚毅多略,遭事不惑,明足以决,才任三辅令。

    孝廉是汉武帝时,设立的察举制考试,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,孝廉是孝顺亲长、廉能正直的意思,往后越千年,你可以理解明清的举人。

    这些人在当时是什么身份地位,那么这个时候的孝廉就是什么地位,甚至还有过之而不及。

    两者的意思和形式差不多,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,就是察举孝子廉吏。

    汉惠帝吕后都曾有诏,举孝悌力田之举,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,选拔统治人才特别重视人的品德。

   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,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?廉者各一人,不久,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,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,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。

    根据儒家的思想,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,任官从政以廉为方,因此,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,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。

    察举孝廉原为两个科目,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,就是举孝一人,察廉一人,两汉之世,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。

    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,或通晓儒经的儒生,被举后,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,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。

    后来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,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,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,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。

    二是取士包括德行、学问、法令、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,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。岁举为常科,每年推举。

    科目有孝廉和秀才,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,后来连称为一科,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,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,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。

    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,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,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,是入仕的正途,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。

    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,即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,送至朝廷,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。

第二十章 名声的重要性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